一、精准定位
装配式综合管廊模具施工起始阶段,精确的定位工作是后续工程顺利开展的基石。利用全站仪这一高精度测量仪器,通过坐标定位的科学方法,精准测定出箱涵的轴线位置,明确其进出口的准确方位以及中心所处坐标点。这一系列精细操作确保箱涵在空间上的布局完全符合设计规划,为后续施工环节提供可靠的基准参照,有效避免因定位偏差导致的结构错位、连接不畅等问题,保障整个装配式综合管廊系统的整体性与功能性。
二、基坑开挖要点
水位与积水控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严格把控地下水位至关重要。水位必须稳定维持在基础底面以下,确保基底始终处于干燥状态,杜绝积水、泡水现象。一旦基底受水浸泡,土壤结构强度将大幅降低,可能引发基底软化、塌陷等严重后果,直接威胁管廊基础的稳定性与承载能力,所以从开挖伊始就要做好排水降水措施,保障施工环境安全可控。
人工精细修整:当基础开挖至距离基底约 30cm 时,此时需转换施工方式,由人工接手进行最后的修整作业。人工操作凭借其精细度,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机械开挖对基底地质层造成扰动。基底地质层作为承载整个管廊结构重量的关键支撑,其原始状态的完整性直接关联到基础的长期稳定性,稍有扰动都可能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引发不均匀沉降等隐患,故而这一环节的人工精细修整不可或缺。
多重检测验收:
人工修整完毕后,随即开启全面的复检流程,对基底轴线、高程以及平面尺寸进行细致核对。这些参数不仅关系到管廊的安装精度,更影响到其内部各类管线的铺设与连接顺畅性,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在后续施工或运营阶段引发连锁问题,所以必须确保各项参数精准无误。
经自检合格后,邀请监理、设计、甲方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验槽工作。各方凭借专业视角与职责要求,从不同维度审视基底质量,只有在获得各方一致认可,确认基底质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
紧接着,对基底进行承载力试验,依据箱涵施工图明确要求,该箱涵的地基基本承载力必须达到 {σ}≥200 kPa。这一指标是衡量基底能否安全稳定承载管廊结构荷载的关键量化标准,通过科学严谨的试验方法获取精准数据,为管廊基础安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特殊地基处理
对于原始建基面土层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部位,需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首先,在疑似问题区域现场挖取探坑,深度与范围依据地质勘察资料及现场经验综合确定,旨在精准探明土层实际状况。随后,由隐蔽工程联合验收组,集合地质、设计、施工、监理等多领域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研究。基于详实的勘察结果,共同商讨提出具体、可行的处理方案,涵盖换填、加固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实施处理过程中,现场监理全程旁站监督,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质量,确保处理措施按方案精准落地。只有当处理后的地基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各方再次联合对隐蔽工程进行细致验收,签署隐蔽验收质量等级签证,为后续装配式综合管廊模具安装及整体工程推进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