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管廊模具施工前准备
在着手开挖综合管廊模具的工作坑之前,必须进行细致且全面的现场勘查工作。针对顶进综合管廊模具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运用专业探测设备,联合相关管线管理部门,精准调查施工区域内通信光缆、交通信号线路、各类电线电缆等地下管线的详细埋设情况,包括其走向、深度、管径等关键信息,并做好明确标记。在完成有效防护措施,确保这些既有管线安全无虞后,方可开启后续施工流程。
二、工作坑开挖
开挖方式:采用机械与人工协同作业的模式。鉴于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先利用挖掘机进行大面积土方开挖,发挥其高效快速的优势,以提高施工效率。但在接近设计标高时,为确保基底土层不受扰动,预留 10 - 15cm 的厚度,由人工小心挖除,保证基底平整度与设计要求相符。
开挖位置选择:考虑到综合管廊模具构架设计底面标高与原地面标高相近,开挖量相对较小。为最大程度缩减顶进行程,降低整体工作量,工作坑的选址应尽可能贴近现有线路的坡脚位置,在满足施工安全与操作空间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最优布局。
三、工作坑底板施工
材料选用:工作坑底板采用 C20 钢筋混凝土作为构筑材料,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强度与承载能力,以支撑综合管廊模具在顶进过程中的各项荷载。底板厚度设定为 30cm,满足结构稳定性需求。
垫层处理:在底板浇筑工序启动前,于其下部基础铺设一层 10cm 厚的碎石垫层。碎石垫层不仅能够有效分散上部压力,还能显著增加工作坑底面的抗滑力,为后续施工提供稳固基础,防止底板在受力过程中出现滑移风险。
地锚梁与导向墩设置:沿综合管廊模具顶进方向,在底板下每隔 3m 精心布设一道地锚梁。地锚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埋入深度 0.35m,宽度 0.3m,长度与底板宽度一致,且地锚梁与底板同步浇筑,浑然一体,增强底板的整体性与锚固性能。同时,在工作坑底板上部,同样以 3m 间距设置一对导向墩,精准引导综合管廊模具在顶进过程中的行进方向,确保顶进精度。
四、工作坑后部构造
后背桩:选用 C30 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高度达 2.5m,厚度 0.8m,稳固埋入工作坑底板表面以下 1.0m 深度处,为整个后背体系提供坚实的竖向支撑力,抵御顶进过程中的反作用力。
后背墙:采用 M10 浆砌片石砌筑工艺构建,墙厚 2.4m,总高度 5.1m,深埋于底板表面以下约 2.0m,总宽度约 9.0m,形成一道厚重的抵挡屏障,有效分散顶进反力,保障工作坑后部结构稳定。
夯填土:后背墙后方空间采用填充物填满并分层夯实。填充物优先选用工作坑开挖出的原土,遵循分层压实原则,每层填土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确保压实度不低于 90%。填土高度依据现场实际地形灵活确定,关键在于能够为综合管廊模具顶进提供充足且稳定的推进反力,保障顶进施工顺利推进。
施工方案还有进一步的修改意见,比如补充细节、调整格式等,请随时提出。